基于整体论思想构建立体化现代工程中心
基于整体论思想构建立体化现代工程中心
邹海燕, 曾德伟, 席海涛
(常州大学 教务处,常州 213164)
摘 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迅速发展要求以“大工程观”为指导开展工程实践教育。本文阐述了基于整体论思想建构立体化现代工程中心的观点,阐明了“现代工程中心”建设的实际架构及运行机制,分析了其环境支持因素。
Based on Holism Building modern engineering center
Zou Haiyan, Zeng Dewei, Xi Haitao
(Changzhou University , Changzhou 213164)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vanced engineering education, we must promote engineering prac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macro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The article described the idea of building modern engineering center based on Holism. It clarified how to build and how to operate.
Keyword: Holism; modern engineering center; framework; operating mechanism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1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11JSJG11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D/2011/01003);常州大学高职研究院资助课题(CDGZ20110037)。
作者简介:邹海燕(1977—),女,河南省洛阳市人,教育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高等工程教育理论。
E-mail: zhy@cczu.edu.cn
联系电话:13506112672
0 前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工程教育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合理科学定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如何有效地解决工程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问题?如何解决高校工程学科学生培养中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实际,而不能过分侧重理论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知”,还要使学生“会”。这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经验。[1]
加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习实训环节是解决诸多矛盾的关键。但事实是我国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动力不足,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校外进行的实习相当一部分处于仅在形式上走走过场的状态[2]。而在校内的实习环节由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急速扩张及不同程度存在的“重学轻术”的倾向,也导致学生工程训练和工程实践明显削弱。因此,借鉴国外“大工程”教育观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整体论的思想来构建学校内的立体化现代工程中心,建设好一个能满足多学科专业学生进行工程素质、综合实践技能、科技创新训练的工程训练平台[3],就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打造高素质工程人才梯队的有效途径。
1 以“大工程观”为指导开展工程实践教育
近年来,回归工程和实践,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受到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从工程教育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现代”与“传统”的主要区别在于从以“工程科学运动”为导向的工程科学模式转向以“大工程观”为导向的工程实践模式,而“大工程观”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主流理论。
“大工程观”就是伴随美国工程教育这一变革历程而生成的一套完整的指导工程教育改革的理论体系。它不是指工程规模本身的“大”,而是指为大型复杂工程提供理论支撑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范围的“大”,涉及各方面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远远突破“工程科学”知识本身的范围。“大工程观”就是“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思想”[4]。简单地说,大工程观就是要求工程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在工程实践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这就要求工程教育的内容应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并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5]以大工程观为指导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工程师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
2 基于整体论思想建构立体化现代工程中心
常州大学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以工科为主,坚持“大工程观导向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的办学特色。因此,我们进行“现代工程中心”建设的理论探讨是以“大工程观”为理论基础,围绕“现代”的理念、“现代”的内涵要求和功能要求,开展研究。大工程观要求思维整体性与实践可行性的统一,事实上,整体论即是“大工程观”的思想基础。整体论的思想反映在工程教育系统层面:一是建立多学科整合系统;二是实行通识教育,培养的工程师要具备技术知识、沟通技能和金融知识、对社会问题的感知能力,以及基于伦理道德的是非判断能力,是宽厚理论体系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通才。[6]
我们进行“现代工程中心”实践探索是以整体论为基础构建将现代管理、现代科学、现代技术、现代教学理念与功能等众多元素吸收并融入卓越人才教学与创新平台的立体化工程中心。这就要求在“现代工程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中明确理念:以现代科学现代技术和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为支撑,建设多学科整合的系统、建设服务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开放共享平台、建设面向工程实践的多模块和多层次的工程训练新体系[7]。
2.1 “现代工程中心”实践教学平台的实际构建
“现代工程中心”应该是复杂的和综合的,应该是若干学科的融合体[8]。常州大学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建立了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实际架构适合我校各学科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现代工程中心”实践教学平台是学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们目前的实践探索是:以常州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中心、石油化工工程中心、高分子材料工程中心、热能工程中心和环境工程中心为载体,搭建系列工程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围绕石油石化行业生产流程,建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训练中心;以石化产业链为依托,建设与企业管理、社会工作、法律咨询、工业设计、物流管理、产品营销、国际贸易和语言交流等专业相关的大文科实践创新训练中心;以江苏省及常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建设生物医药与医学实验实训创新工程中心。同时,以整合现有实验中心资源为基础,构建“实景工程中心”;其次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声光电技术,构建“虚拟工程中心”;在此基础上,处理好“虚拟工程中心”和“实景工程中心”之间的关系,构建虚实结合的“现代工程中心”, 把